当前日期: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2017年  
要闻导播:上官(官)氏家族(福州)联谊会换届和2025年年会隆重举行  关于举行上官(官)氏家族(福州)联谊会换届和2025年年会的通知  厦门联谊会2024年中秋博饼家宴即将开启!  新春贺信  关于举办上官(官)氏家族(福州)联谊会2024年年会的通知  
全站搜索:    
·首页 - 历史渊源 - 姓氏研究
浅议上官姓氏起源的几个问题
来源: 点击数:2135次 更新时间:2017/8/15 9:01:01
 浅议上官姓氏起源的几个问题
上官昌永


长久以来,“正史”、姓氏研究著述、上官氏的谱牒,对上官氏起源的看法,都见仁见智,看法不一,留下了一道道难解之谜。本文就其中的一些问题,刍议一孔之见,以期宗亲斧正。
一如何理解正史对上官姓氏起源的论述?
至目前为止,发现权威论述上官姓起源的正史主要有两处。 其一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上官氏出自芈姓,楚王子兰为上官大夫,以族为氏”。 其二为唐代林宝所撰《元和姓纂》载:“上官,楚怀王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因氏焉”。 此后,各朝的姓氏之书及史书,凡言上官姓氏之源流,都基本持以上两种看法;唐宋以来,上官氏各家族谱牒,在源流的论述上大都持上述观点。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是廿四史中唯一的记录帝室王族之外谱系的巨表,共收入唐代宰相三百六十九人,凡九十八姓的世系,记录了唐代人物数万名。唐代高门巨阀,大多在录,其中许多人物及其字号、官爵是两《唐书》纪、传及其他文献材料不曾记述过的。它对于唐代历史、文学、社会诸方面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元和姓纂》是林宝,他奉当朝宰相之命所编所作,是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林宝,济南人(一作三原人),约经历了唐德宗至唐穆宗四朝,当时即以擅长姓氏之学知名。林宝阅历甚丰,他是谱牒学的专门家。 从上可知编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都是唐朝官方行为,是货真价实的“正史”。 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曾在《容斋随笔》中写道:“姓氏所出,后世茫不可考”。“姓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元和姓纂》,诞妄最多。国朝《姓源韵谱》,尤为可笑”。 唐代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姓纂》取材包括私家谱牒,故所述族姓来源,未必都翔实准确。《宰相世系表》中也有错误。但《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的史料价值,不能完全抹杀。 从总体上看,以上两部专著,正确多于错误,主流大于支流。现在还留存的上官氏族谱最早的编撰于宋代。看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有关上官姓的起源的论述,“取材于私家族谱”的怀疑,基本可以排除。由此推断以上二著,对上官氏源流的论述,较为客观实际,因此较能为各地大多数上官宗亲所认可。如果没有这两部论述姓氏的“正史”,人们对姓氏所出,会更茫不可考。 以上两部正史,以极其简约的文字,记述了上官氏的起源。这些文字至少提供了以下信息。
共同点:(一)上官氏的老祖是兰;(二)兰的上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楚王;(三)兰做过楚国的上官大夫或上官邑大夫;(四)兰的后裔以其官职上官为姓。
不同点:(一)《世系表》未认定兰公之父为那个楚王。《元和姓纂》认定兰公之父为楚怀王。(二)《世系表》认定兰所任官职为“上官大夫”。《元和姓纂》认定兰所任官职为“上官邑大夫”。
二始祖是兰公,还是子兰公?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楚王子兰”。 因楚史上没有叫子兰的楚王,我们只能这样理解、翻译:“楚王的儿子——兰。”或“楚国的王子——兰。”具体是那个楚王,文中没有定论。 《元和姓纂》载:“楚怀王子兰”。因为楚怀王的名字叫芈槐,不叫芈子兰,所以我们只能这样理解、翻译。“楚怀王的儿子——兰。”对兰之父,文中给出了定论。
两部正史都肯定上官氏始祖名字为——兰。 然而,在此以前的汉代,司马迁写的《屈原列传》(以下简称《屈传》)中载:“怀王稚子子兰,”即“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因《史记》成书时间,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早得多。《屈传》并非姓氏著述,其“怀王稚子子兰”说,未被唐代的正史认可。后人迷信“先入为主”,认可《屈传》中“怀王稚子子兰”说。上官氏的多数谱牒,认可“子兰”为上官姓氏之始祖,尊称为“子兰公”。也有著述如以上的两部正史,部分上官氏族谱不迷信“先入为主”,认可“兰”为上官姓氏始祖的——尊称为“兰公”。 封建时代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是很讲究避讳的,人们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和尊长的姓名。同族的后人,取名更不能与上祖重名,否则,被视为“犯上”不尊,大逆不道。现在留存最早的上官氏族谱,是在宋代编撰的。其时,上官氏人似乎尚未认可“兰”或“子兰”为上官姓氏之始祖,所以东系上官氏,有一代祖的名,还取了个单字名——“兰”,与唐代“正史”中的“兰”完全相同。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与《元和姓纂》成书时间,比《史记》晚了很长时间。该二著的编撰人社会阅历、文化水平较高,决不会对司马太公的《史记——屈传》熟视无睹。可是在上官氏的始祖的名字叙述上,他们何以不认“楚怀王稚子子兰”说?二者凭什么一致认定上官氏的始祖是兰公?我们只能这样推断:也许二著的编撰人,已掌握了某些更早的与《屈传》之论不同的史料!以至二著有相同结论:上官氏始祖名——楚王子兰。至于“兰”是那一个楚王的儿子?因是时史界意见不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难于认定,只好用模糊语言“楚王子兰”来表述;《元和姓纂》则认定的是“楚怀王子兰”,而非“楚怀王稚子子兰”。
三以官名为姓,还是以邑名为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上官氏出自芈姓,楚王子兰为上官大夫,以族为氏”。 就是说:上官氏的上祖姓芈。楚王有个儿子——兰,在朝中任上官大夫。其家族称为上官家族,这个家族的成员及其裔以上官为姓氏。 “大夫”是官阶,“上官”应是官名。唐《宰相世系表》的论断,言简意赅,合乎情理,只是没有足够的史料能确定兰究竟是那位楚王之子。 《元和姓纂》载:“上官,楚怀王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因氏焉”。 就是说:楚怀王的儿子——兰,曾任上官邑的大夫,兰及其裔遂以邑名上官为姓氏。
上官姓氏的起源,坊间还有三种通俗说法:
(1)上官以官名为姓氏。“上官大夫”和“上官邑大夫”,虽然职务高低悬殊,但都是官。家族以官名为姓氏,自古有之。
(2)上官以族名为姓氏。上官大夫出自楚王之家,家族兴盛,以“上官”名之,裔遂以上官为姓氏。
(3)上官以邑名为姓氏。上官邑是上官大夫的食邑,居此地的王室贵族及其裔,就以邑名“上官”为姓氏。
实际上,以上三种说法相通。三种说法,归根结底,都是以“官名”为姓。因为先有上官大夫,而后有上官大夫的封地——上官邑,进而形成了兴盛的上官家族,才需上官邑大夫来管理这个家族的事务。
四楚国的上官邑到底在那里?
有谱载:楚王子兰的封地叫上官邑。当代有人认定,今河南省滑县东南的上官镇,就是楚国的上官邑。 经查各种版本的中国古代地图:今河南滑县东南的上官镇(原称上官村),春秋时期是宋、卫属地,战国时期为赵国的属地。楚国最强大,疆域最广阔时,其统治或控制区域,均在黄河以南,淮河、长江流域,从未越过黄河。而该上官村,却远在黄河以北几百公里的豫北。据考证:该处上官

镇是宋代民众,为纪念带领人民抗洪,而殉职的上官辉将军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上官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出,纷纷聚居于此,渐成望族,而使“上官村”声名远播。此“上官村”,从未属楚国领土。楚王不可能将它国的土地,赐给自己臣子做封地!
兰生于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长于郢都。战国末期,楚国虽然多次迁都,但都城都在今鄂豫皖相近的三角地带。兰系王公贵胄,国之重臣,无疑享有封地,但其封地决不会在远离楚国都城数千里之外的苦寒之地。上官邑,应该在离楚国都城不远的鄂东北,或豫南、皖西南一带,这才有利于兰的工作与生活。
据福州上官国康宗亲查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1版)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2005版)记载:中国古地名中有三处上官镇。其中河南省南阳市的泌阳县西南三十里,唐河一带(今称官庄工业区),在古代就叫做上官镇,也曾称作上官屯,其西南又有称作下官屯的地方,现在称为上屯和下屯。此地是战国时期,楚国领土的中心区域,距离楚之郢都不远。如果说这里,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上官邑所在地,还是比较靠谱
五 上官大夫,还是上官邑大夫?
邑的含义有:(一)是古代称国为邑;(二)是指都城;(三)是旧时县的别称;(四)是指诸侯分给卿、大夫的封地、也称采邑、食邑。
史料没出现过“上官”国;没出现称为“上官”的都城;也没发现叫“上官”的县。兰公受封的“上官邑”,只能是属以上第四者——指诸侯分给卿、大夫的封地(采邑、食邑)。
据《屈传》载:楚怀王时,左徒与上官大夫同为楚国高官。左徒与上官大夫同列。“左徒”、“上官”与都是楚国的特有官职。对“左徒”、“上官”二职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绌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左徒”与现代的外交部长一职大抵相当;上官大夫可能是管官的官,大致与后来的“吏部尚书”和当代的组织、纪检的主管官阶大抵相当。“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就是说“上官大夫”与“左徒” 的官阶相同,都是楚国举轻重的高官。这样,两者才能“同列”。 楚国共二十六任君,二十六王,(公元前741年——前223年),立国519年。既然上官大夫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特有官职,那么任过上官大夫之职的人,决不会是个别。所以,兰公曾任上官大夫之职不能排除。
“上官大夫”与“上官邑大夫”大不相同。
春秋战国时期,属奴隶制社会,是城市形成的初始阶段。除了都城之外,城市大多还处在集市贸易阶段。兰是楚国王子、出身显贵,国家重臣,手握大权、大名鼎鼎,于是,其所享的食邑,就以他的官名“上官”而名之,称为“上官邑”。这和今天的“张家口”、“石家庄”、“左权县”、(左权为八路军参谋长)等地名,是因张家、石家、左权在彼时彼地的显赫地位和影响而形成的原因相同。故而,应是先有兰公上官大夫的显赫地位,而后有上官邑。
古代的上官邑地域面积很小,充其量只能与今天的县域面积相当。“上官邑大夫”,严格说只是个地方家族主持人(族长),而非国家公务员,与后来的七品知县(国家公务员)都不能同日而语;而上官大夫,却是能左右国家内外政策的中央大员。上官大夫的官阶大大高过上官邑大夫。
上官氏多数谱牒之所以采信“上官邑大夫”之说,而不采信“上官大夫”之说,可能与司马迁在《屈传》中,将上官大夫当作衬托屈平的反面人物来描写有关。《屈传》中的上官大夫,是个人品、官德低下的大官僚,自始至终作为屈平的政敌出现。上官氏人误认为采信了后者,就会使族谱、家谱失色,使上官氏人脸上无光。上官族人,只好以《元和姓纂》中的“上官邑大夫”来与“上官大夫”相区分、切割。似乎这样一来,就抹去了上官姓氏始祖身上的“污点”。 即使司马迁笔下的上官大夫真的人品、官德不行,也不能由此类推到所有任过上官大夫之职的人,统统官德低下。
总之,一些上官氏族谱及姓氏著述中所载:兰为“上官邑大夫”,应是“上官大夫”之误。
六上官氏的起源与楚王有关吗?
春秋战国时期,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诸侯列国纷争、杀戮不断。芈侣任庄王时,正是楚国如日中天、最为强盛的时期。越二百多年,到芈槐任怀王时;正是楚国开始由盛而衰的多事之秋。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秦对“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既担忧、又愤恨恼怒。荆楚大地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尸堆成山、血流成河。人的生命尚且不保,那些所谓的“正史”——堆积如山,笨重的竹简与轻如蝉羽的帛,经秦军兵燹,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要完整地保存下来,不啻是天方夜

谭!
在腥风血雨的社会政治大变革中,灿烂的荆楚文化惨遭摧残,毁灭了无数的正史和野史。谁能说得清——楚王赐姓,正史有据还是无据? 可以这样推断: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帝王家之子弟分枝开派、开国元勋、勋绩卓著者,均有由君王赐姓的惯例。楚王赐姓——也是顺理成章的
兰生于国君之家,系国之栋梁。其裔之姓氏,既是国君家事,也是国之大事!不经楚王定夺,是不可想象的。楚王赐兰及其裔族以上官为姓氏,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至于是楚庄王,还是楚怀王赐的上官姓氏,据目前发现的资料来推断,前者可能性较大一些。 由此可知:上官姓氏的起源,首先,与上官大夫的老祖楚王有关;其次,与“上官大夫”有关;再次,与上官大夫的食邑“上官邑”(以官名命邑名)有关;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总之,楚王应是依据兰当时的官名——上官大夫;家族名——上官家族;食邑名——上官邑,赐兰及其裔族以上官为姓氏。
七 兰公之父是楚庄王,还是楚怀王?
楚庄王(公元前614——591在位)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国国君;他是问鼎中原,大名鼎鼎的一代霸主,人们无不为之顶礼膜拜。
楚怀王(公元前329————299在位)在《屈传》中,也是被当作衬托屈平的反面人物来描写的。在司马迁笔下,楚怀王是一个是非曲直、青红皂白、忠奸不分,偏听偏信、贪佞无能的昏庸君主。人们对楚怀王的印象不佳。 自古以来,“血统论”的影响颇深。国人历来重视家族、家庭的出身;到了唐代,崇尚门第尤重,家谱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上官氏族谱也不列外
兰公之父,有认为是楚庄王;也有认为是楚怀王。
对于“楚庄王子兰”说,有人认为这是因楚庄王声誉好,门第高,所以攀附望族以自重。其实也不是象“攀附说”的那么简单。因为,近几年来发现一些重要的历史资料可左证:远在子兰公前——春秋时期,就可能有上官氏人存在了,而楚庄王正是该时期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 认可“楚庄王子兰“说的难题是:从庄王到怀王的200左右年里,约有6——7代上官氏祖又是谁?现有历史资料没能填补这空白。 对于“楚怀王稚子子兰”说,有人认为这是囿于《屈原列传》的框框,一相情愿地对号入座,将“兰”等同于“子兰”。当然,这种观点可使上官远祖世系留下的空白会少得多,只可惜此说与“正史”所载相左。
八上官氏起源于春秋还是战国?
以往普遍认为上官氏起源于战国时代,但是,近年来,发现的历史资料,令这些观点,逐渐面临挑战。
其一是: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出自晋国的“上官黑”玉质印玺,其影印资料,在因特网上有目共睹。晋国——周代春秋时期诸侯国,在今山西省中南部、河南西部一带。公元前403年,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立国近700年的晋国灭亡。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楚庄王(公元前614——公元前591)在位。由上推断:上官黑是春秋时期人,不能排除。
其二是:福州市国康宗亲,发现的《三代吉金文存》,收录战国时期魏国的三件“上官鼎”金文拓本及释文影录(见族网转载),也可左证“姓上官第一人”不在汉朝,而是在战国时代,甚至更早。当代著名学者、西北师大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赵逵夫,所著《屈原与他的时代 》,引证到上述三件“上官鼎”时,也说“上官”是姓氏。其在文中论断:《三代吉金文存》卷三著录《上官鼎》,有十七字,中有二 字为“上官”。卷二、卷四所著录铜器铭文亦有“上官”字样,则“上官”之为氏,未必在怀王少子子兰之后,旧说以为不可信。这就是说上官鼎是早于“怀王少子子兰”的重要历史人物。
其三是:曾子(公元前505——前435)——孔子门生,春秋鲁国人,

是继孔子之后的著名教育家。其父曾点,是孔子早年弟子。据《曾氏宗源》载:曾子之母——曾点之妻——是为上官氏。她是个睿智、朴实、善良、勤劳的良家妇女;一生从事纺织、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其优良的品德,对曾子的成长影响很大。如今可以肯定的是:曾子之母上官氏是春秋时期人。至于她是楚国嫁去的,还是在鲁国土生土长的,其父母家族背景如何?尚无更多资料可佐证。 谁是“上官姓第一人”?答案似乎越来越有些扑朔迷离了。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上官氏出自芈姓,楚王子兰为上官大夫,以族为氏”。其中说楚王的儿子是“兰”,而不是“子兰”;楚王,具体指那个楚王,没有认定。究竟是楚庄王,还是楚怀王?两者必居其一。而《屈传》中的子兰和上官大夫,又是分明为两个人。这就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研究、探索空间。
上官黑、上官鼎、曾氏之上官太夫人等人和物,都出现在春秋时代,早于子兰出生与活动的时期。楚怀王公元前329年——299年在位;楚庄王公元前614年——公元前591年在位。由此看来,一些姓氏著述和上官氏族谱载:“上官姓出自芈姓,楚庄王子兰为上官大夫,以族为氏”之说,可见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上官姓氏起源于血与火的时代,渊源久远,其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悠悠岁月、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古代上官姓氏历史资料,大多湮灭,留下的仅是蛛丝马迹。要完全破解上官姓氏起源之谜,尚需族人努力。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曾参年谱、身世 下一篇:上官氏始祖封地考
上官家族网站已经开通的网 | 福建上官家族 | 家族网站组成 | 深圳上官家族 | 网址导航 | 网站OA办公 | 江苏上官家族 | 管理登陆
版权:2009-2025 上官氏网 京ICP备11026976号-1
电话:13805244902  地址:北京东方新智国际咨询中心【北京市海淀区】 Email:sgywoksgm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