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倡孝道 发扬家族优良传统 | 来源: 点击:1544 时间:2017-09-01 |
大力提倡孝道 发扬家族优良传统
河南渑池 仪公裔孙 上官松筠
这几年,搞家族事务,经常下乡收集资料,集资募款,去了很多地方,也接触了不少族人。族人们的热心支持和热情接待,使我们的家族事业能够健康顺利的开展,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上官一家亲”,无处不表现出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们十分感动。但在有些村子里,也碰到一些不尽人意的人和事,我们拿“热脸碰上了冷屁股”。难听的话听到了不少,有说当家人不在,自己当不住家;有说自己信耶穌,不兴敬祖先、续家谱。有说续家谱有啥用处,亲生父母还不养活哩,还说那些死了多年连面也没见过的祖宗;有说都姓上官能有多亲多近,亲弟兄打起架来还不照样头破血流?这些话有的是发发牢骚,有的说的也确实是事实。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也实在让人乐观不起来。对父母不孝顺的现象在我们族中也确实有,有的地方甚至成了普遍现象。有父母老了,不管吃穿;父母病了,不送医院不让吃药;有母亲老了不得不常住到女儿家的;有父亲不忍虐待,吊死在儿子门上的;父母给每个儿子都盖了新房,有到了晚年却不得不另外寻房子租房子住的;也有最终无处栖身的;有无力汲水滑倒摔在井台上的;有十冬腊月冻饿而死在不生炉火的破房中的,等等,不一而足。实在是让人触目惊心。
在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上述情况是一种歪风邪气,是一种噪音,是一股逆流。我们必须去制止它鉴于此,向族人宣传孝敬父母,移风易俗,提倡孝道,我们责无旁贷。这件事我们要是做不好,也真如有人说的,还修那家谱干啥?搞那些家族活动还有什么意义?因此,我们不但要做,而且还要做好。
要说“孝”,我们先从“忠孝”说起。“忠孝”二字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根本与核心。忠主要指臣对君的竭诚;孝指子女对父母的顺从。忠与孝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从与属、大与小的关系。可以说,忠是大孝,孝是小忠。忠在旧时代表现在臣对君的竭诚,在当代社会则是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当忠孝二者之间处于矛盾状态时,后者应服从于前者。也就是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要先效忠而后尽孝。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是必须讲孝道的。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这个人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际,能置小家于不顾,挺身而出,慷慨赴义。这也说明了“孝”在伦理道德中的重要位置。
在这篇短文里我们主要说的是孝。孔子对“孝”的要义与精华进行过详细的论述。关于“孝”的要点,一是“能养”。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赡养父母,是子女尽孝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二是要“敬”。孔子进一步指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如果只是把能养父母当作孝,那是世俗偏见。就是犬马也一样有人养着,要是没有孝敬之心,又与养犬马有什么区别?三是要和颜悦色。也就是说你叫父母也吃饱了,也穿暖了,但总是给脸色看,父母心里也是不会高兴的。四是不主张对父母绝对的服从。这一点可以说孔子还是比较客观的。父母的话应该听。但如果父母的话不对,不合乎礼,也就是不合乎封建道德规范,子女可以不服从,要想办法引导父母改变看法。五是父母去世,要按丧制礼仪去办理,才算真正的孝。这一点我不敢苟同。当然,如果经济条件许可,把丧事办得排场一些也未尝不可。但要有个度,也就是说,不能过分地铺张浪费。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也不必硬撑门面。其实说白了,丧事办得好坏,对死人并无意义,那只是做出来让外人看的,给活着人装装脸面罢了。重要的还是父母健在时让他们吃好穿好心情好才好。
孔子由此又推广到“孝弟”。“弟”通“悌”,是指兄弟之间的伦理关系。兄弟之间,兄对弟要关爱,弟对兄要尊重。儒家的“孝”,就是从对父母的孝开始,进一步延伸到对兄弟的“弟”,再延伸到对朋友的“信”,以至对普天下人们的广泛的爱。这与现在我们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提法是一致的,是吻合的。建立和谐社会,要求人们都和睦相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提高了,社会才能真正进步,国家才能真正富强和繁荣。 想来我们都知道《二十四孝》这本书吧。这本书是元人郭居敬辑录的,先后又有人为之序诗作图,是一本在民间流传甚广的童蒙读物。包括从上古到唐宋的二十四个孝亲故事。在这里我给大家略举几例。上古的虞舜,父(瞽叟)顽,母(后母)嚣,弟(异母)象傲。他们多次想害死舜。他都想方设法逃脱,过后仍然对父孝顺,对弟慈爱,孝行终于感动天心,尧将天下禅让给了他。做了天子他仍恭恭敬敬地去看望父亲,并封象为诸侯,是我国上古时候第一个注重“孝悌”之人。西汉文帝亲尝汤药。他的生母薄太后病,他侍奉三年,从无间断。煎药熬汤他不亲口尝过不拿给母亲喝,仁孝闻天下,当皇帝后曾创建“文景之治”,从他以后,汉朝的帝号都加“孝”字,如汉孝文帝、汉孝景帝、汉孝武帝、汉孝昭帝。东汉黄香扇枕温衾。他侍奉父亲,乡人称其孝。夏日暑热,扇枕使凉;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当时被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任魏郡太守)”。孔子弟子子路百里负米。子路年轻时家境贫寒,平日以野菜充饥,却常从百里之外为父母背米。后来做了大官,经常怀念已故的父母,说:“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汉朝蔡顺食葚异器,那年时遇灾荒,蔡顺拾桑葚为母子充饥。他把黑的红的分别装在两个篓子里,赤眉起义军抓住问他,他说:“黑的给母亲吃,自己吃红的。”赤眉军觉得他很孝顺,不但不杀他,还送给他二斗白米,一只牛蹄,以示敬意。北宋大文豪黄庭坚亲涤溺器。他性至孝,身虽显贵,奉母尽诚,每天晚上都一定要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就是涮马桶,洗尿盆。没有一天不记得一个儿子应尽的职责。这些故事现在读来,仍都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当然,二十四孝故事中,也有些不健康的东西,有的大讲因果报应,有的宣扬封建迷信,封建糟粕充斥期间。我们就批判地去接受它们。
我们上官家族历来是忠孝传家,有着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孝悌之人。宋朝上官怡,福建邵武人,字友先,为文奇拔,出语惊人,年十六试太学第一,登元祐六年进士第。母老多病,晨夕侍奉。方暑,为驱蚊蚋,不寝或逾月。居忧哀毁。二兄(恂、竖心加登)继没,奉嫂抚孤,敬爱兼笃(《光绪邵武府志》)。宋朝上官超,福建光泽人,性纯孝。尝剜胁取肝以疗母博县令张硕表其门曰“孝感”(《万姓统谱》)。明朝上官倬,福建光泽人,字子立。嘉靖中以贡生为台州府通判。父误杀人,论死。倬即乞休赴京,上书陈情,愿以身代,帝闵而减其父罪(《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以上这些都是我家族中名垂千古的孝弟之人。 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那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一种良好家风的形成,对于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个地方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影响也是很大的。我们家族本来就有这种优良的家风,我们为什么不去大力提倡它呢?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去发扬广大它呢?这种有利家庭有利家族有利地方有利国家的大好事,我们为什么不尽力去办好它呢?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大力提倡孝道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所在,也正是我们今天大力提倡孝道的意义所在。
建议对孝敬父母的家庭进行进行褒奖,否则进行批评。立下规矩并形成制度,各家族理事分会都要定期进行调查登记,好的我们可以赠送奖状锦旗或匾额,进行褒奖;差的也要进行批评教育。现在,我们每年出版的家族会刊,也可以在上面写文章登消息,或开辟专栏,从正反两方面对广大族人进行宣传教育。
最后让我们以《千字文》中的句子为本文作结吧: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2009年8月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老子》一书中的象征手法 下一篇:不要过分渲染各类招聘会的火爆场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