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2017年  
要闻导播:上官(官)氏家族(福州)联谊会换届和2025年年会隆重举行  关于举行上官(官)氏家族(福州)联谊会换届和2025年年会的通知  厦门联谊会2024年中秋博饼家宴即将开启!  新春贺信  关于举办上官(官)氏家族(福州)联谊会2024年年会的通知  
全站搜索:    
· 首页 - 教育培训
《老子》一书中的象征手法
来源: 点击:1698 时间:2017-08-23

《老子》一书中的象征手法
官 亚 兵(上官亚斌)
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7



摘要:象征手法,就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等,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一种表现手法。《老子》一书中正是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水、谷、婴儿、母、子等,形象地表达了“道”的内涵和深奥的哲理。本论文对《老子》一书中的象征手法进行了分析、梳理,以使更好地把握老子这位哲学大师的思想实质。
关键词:老子;象征手法;分析;总结
从词语着意加工方面来看,象征是一种修辞手法;从文章的艺术构思来看,象征又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象征手法,就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等,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一般常见于散文作品,尤其是抒情散文作品中。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正确恰当地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达到这样的修辞效果: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老子》虽非抒情散文作品,而是一本哲学著作,书中却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各类象征俯拾皆是,如水、谷、溪、母、子、婴儿等散见于全书各章节。对《老子》一书中的象征手法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思想实质。下面按象征所体现的思想内涵,结合其表现形式,将《老子》中象征逐一进行剖析。
一、“水”的象征义
水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水不仅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物质资源,而且它也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和审美对象,为哲学等领域效劳。哲学重视逻辑思维,哲学家们通过思辨和推理的方式来阐明哲理:但也不排斥,甚至重视运用象征或者比喻这样一些形象思维的艺术手法来释疑解难。以人类或大自然中各种生物景象充当载体,用自然的可见形质来比附哲理或品质、人格,寓理于形象之中,形象与理念浑然一体,可以使哲学充满艺术魅力。在众多的哲学载体中,水是最常见的一种。在《老子》这部哲学著作中,水的象征意义包含了众多深厚的哲理。
1、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水的一大显著特征是趋下居卑。《老子?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这章里,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他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处众人之所恶。别人不愿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应该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坚忍负重,居卑忍辱。他能尽其所能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


,但不和别人争功争名利。“不争”之后又如何呢?老子回答说:“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清楚地表明了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可见,以水的品格象征圣人之“不争”,涵义十分深刻。此外,在《老子?六十六章》里,也表达了水“顺应自然而不争”的崇高品格:“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这里,老子用水来象征圣人守谦处卑,甘为人下。他们的胸怀如江海一样宽广,事事能以民为上,甘愿做人民的公仆;他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因为他们不争利,不争功,不争名,与其说是一种高远的思想,不如说是具有水一样崇高境界的品质。
2、水的另一个特征是柔弱,然而却蕴含着无限的潜能。水性柔弱,但它却最具穿透力、最终穿透所有坚强者的物质: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以天下王。”《老子?第七十八章》这里,老子用水来象征谦柔,暗喻人应师水。这则政治忠告不是儒家式的,但这里再一次劝告统治者要考察水的运动规则并用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老子》进而偏爱水的不可思议的穿透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老子?四十三章》,水是最柔不过的东西,却能穿山透地。老子以水为例,说明“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道理。现实中,我们看到,屋檐下点点滴滴的水,由于它的持续性,经过长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洪水泛滥时,淹没田舍,冲毁桥梁,任何坚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所以老子说柔弱是胜过刚强的。由此可知,老子的“柔弱”,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而其中却含有无比坚韧不克的性格。 二、“婴儿”、“赤子”的象征义
 《老子》一书中的婴儿、赤子,实质上是最高品德的象征,他们(体道、悟道之人)常拥有一颗天真、不为己之心,能依“道”而行,心地纯真,广施恩惠于天下。故老子所推崇的“婴儿”、“赤子”皆是一种深远的人格魅力。在《老子》一书中,一共5次提到了“婴儿”、“赤子”,分别是:“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

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老子?第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二十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第四十九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老子以婴儿为理想人格的化身。依道家眼光看来,婴儿心地纯真,绝无后

天的私心、私欲及奸诈虚伪之行为,亦无后天的好坏、是非、善恶的观念,故而禀天地之正气,达到了心静气顺的状态。一举一动,皆本诸“天性”,这是“德”的最高境界。因此,“专气致柔,能婴儿”,“若婴儿之未孩”,“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圣人皆孩之”,“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我们知道,刚出生的婴儿,对于外部世界没有任何认识,对于所处环境没有任何了解,完全处于“无知”的状态。正因为其“无知”;缺乏对有差异性的事物做出鉴别和选择的能力,整个世界在它看来是“一”,没有什么区别,因而它也就没有什么偏好或倾向,即“无欲”。无知无欲,是婴儿的存在状态。而老子讲修身养性,讲处世养生,基本方法就是不断地去除各种私欲,日渐返朴归真,最终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老子显然用婴儿来象征个人修养所要达到的境界:无知无欲、浑朴抱一。这恰如其分,两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同时,老子还希望当时的统治者也能像婴儿那样:无知无欲,反朴归真,不扰民,不施压让人民生活在一种原始完美的自然状态,所谓“道法自然。”老子始终认为:“绝胜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第十九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老子?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

子?第二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
三、“母”、“子”的象征义。
在《老子》一书中,老子用“母”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源“道”,而“子”却象征着由“道”而生的万事万物。《老子》一书中有三章提及“母”、“子”,分别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第四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即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第五十二章》。老子认为道与万物的关系,就像“母”与“子”的关系。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老子?第四十二章》描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有一生成的总原理“道”,当我们认识了万物之母的“道”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则我们对于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就有了深度的悟解。“母”、“子”的本义是家庭伦理意义上的“母亲”和“孩子”,昭示了这样一种关系:母生子。后来,“母”、“子”的衍生意义越来越广泛,凡表示“制造”与“被制造”、“产生”与“被产生”等关系的概念,均可用“母”、“子”来象征作喻。需要说明的是,这不仅指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更重要的是指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基于“母生子”的大众化理解,老子频频以“母”、“子”象征,能更有效地说明其深奥晦涩的哲学概念。比如,在第一章,为了说明“有”这个抽象概念,在正面解说存在诸多困难的情况下,老子称其为“万物之母”,这样就清晰而形象地展示给读者一个深刻的印象:“有”是万事万物之来源,“有”是《老子》一书中的专有名词之一。又如在第四章,关于“道”的地位,老子仅以“吾不知谁之子”,就简洁地说明了“道”的存在的终极性:在“道”之前(逻辑上)没有其它东西,“道”是从来就有的,因其甚至在“象帝之先”,并将永远存在下去。这样,我们就对“道”的来源和存在状态有了更多的把握。
四、“谷”的象征义。
在《老子》一书中,谷象征着处下不争、谦柔包容的崇高品德。书中有多处提到“谷”。分别如下:“俨兮其若客,……旷兮其若谷。”《老子?第十五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得乃足,复归于朴。” 《老子?第二十八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老子?第三十二章》“谷得一以盈;……谷无以盈,将恐竭。” 《老子?第三十九章》“上德若谷。” 《老子?第四十一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故能为百谷王。”《老子?第六十六

章》对于“谷”的解释,《韵会》一书中这样说“谷,两山间流水之道也”。谷也是地球表面一种并不令人青睐的自然物,何以在《老子》一书里成为一种重要的载体?这当然是老子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结果。谷是空虚状态、处下不争。这种空虚状态,就是《老子?第十一章》“当其无”和“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无”。这个“无”,指中空的地方。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作用,看不到或忽视“空虚”的作用。所以老子认为山谷最令人瞩目。因为道的作用,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繁荣,侯王高贵。可是老子劝告侯王应明了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因此应能谦让,不争虚荣。《老子.第十五章》说善士“俨兮其若客……,旷兮其若谷”,胸怀虚旷若谷,就可以无所不容,汪涵海量。因此,第四十一章说“上德若谷”。老子赋予“谷”以深刻的哲理含义,他甚至将谷神化,在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是的,正是在这个中央空空如也的山谷世界里,它的周围有丘陵环抱,谷底有涓涓流水,草木花卉在此生长,鸟兽虫鱼在此生活……,万物在这里生生不息。古代哲人对宇宙间万物在空虚的地方生生不息、变化不已,惊疑莫测,认为是神乎其神的,故而用“谷神”来象征生命的诞生。
五.结语
音乐演奏有“弦外之音”,言语交际有“言外之意”。正因为有了这些“外”中的潜能,才使音乐、言语成为一种艺术,人们从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子曰“书不言尽,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意即孔子说:“用文字写成的书,不能全部表达所要说的话;言语也不能完全表达心中的意愿。如此说来,圣人的心意难道就不能了解吗?”圣人的心意,当然要找到一种让人了解的方法,因此,圣人建立卦象,用象征的方式来传递难以直接表述的信息。《系辞下》说:“易者

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的内容,在于象征。所谓象征,就是模拟宇宙万物的形象)。老子为了真实表达出其深奥的哲学概念含义,也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如用“水”、“婴儿”、“母”、“子”、“谷”等一些实物来象征不同的哲学内容。没有这些象征手法,我们读者对《老子》这本书各章节的深奥哲理会如坠云雾,不知所云,最多一知半解或误解、曲解。而正是借助象征手法,读者才从形象上升到抽象,最后逐步去体道、悟道、怀道。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健康信息服务 下一篇:大力提倡孝道 发扬家族优良传统
上官家族网站已经开通的网 | 福建上官家族 | 家族网站组成 | 深圳上官家族 | 网址导航 | 网站OA办公 | 江苏上官家族 | 管理登陆
版权:2009-2025 上官氏网 京ICP备11026976号-1
电话:13805244902  地址:北京东方新智国际咨询中心【北京市海淀区】 Email:sgywoksgmj@126.com